为保障住院患者安全,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,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护理部根据2013-2020年院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统计结果及核心指标数据分析情况,特制定适于我院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的相关规定。
一、住院患者跌倒定义
指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,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,可伴或不伴有外伤。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,无论其由生理原因(如晕厥)或是环境原因(如地板较滑)造成。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垫子(地面)上也应视其为跌倒。
二、跌倒常见原因
(一)高龄患者
年龄≥65岁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改变、感觉系统改变、中枢神经系统改变、骨骼肌肉系统改变等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,从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性。
(二)疾病原因
可能引起跌倒的疾病包括:
1.神经系统疾病:卒中、帕金森病、脊椎病、小脑疾病、前庭疾病、外周神经系统病变。
2.心血管疾病:体位性低血压、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等。
3.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:白内障、偏盲、青光眼、黄斑变性。
4.心理及认知因素:痴呆(尤其是Alzheimer型),抑郁症。
5.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因伴随尿频、尿急、尿失禁等症状。
6.其他:昏厥、眩晕、惊厥、偏瘫、足部疾病、贫血、脱水、禁食水患者。
(三)药物原因
1.是否服药、服药的剂量,以及复方药都可能引起跌倒。可能引起跌倒的药物包括:
精神类药物: 抗抑郁药、抗焦虑药、催眠药、抗惊厥药、安定药。
心血管药物:抗高血压药、利尿剂、血管扩张药。
其他:降糖药、非甾体类抗炎药、镇痛剂、多巴胺类药物、抗帕金森病药。
注意:跌倒的危险性随着服药数量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。
2.下列药物可致跌因素如下:
安眠药:头晕
止痛药:意识不清
镇静药:头晕、视力模糊
降压药:疲倦、低血压(药物过量)
降糖药:低血糖(药物过量)
抗感冒药:嗜睡
(四)心理原因
1.老年患者存在怕给别人(护士或家属)带来麻烦的心理,对自己的行为过分自信等,过高估计自己的行动能力,是发生跌倒的潜在原因。
2.存在害怕心理,对行为能力不自信,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。
(五)环境原因
环境改变,病房内环境昏暗的灯光,湿滑、床高度和摆放位置,卫生间扶拦、把手等不合适;病房外不平坦的路面,在步行途中的障碍物等都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,不合适的鞋子和选择不正确的行走辅助工具也与跌倒有关。
三、跌倒重点关注时机
基于2013-2020年院内发生跌倒不良事件统计结果,以下时机需重点关注:
序号 |
分类 |
重点关注内容 |
1 |
高发时间 |
凌晨、晨起、交接班时段 |
2 |
高发班次 |
夜班 |
3 |
高发科室 |
内科 |
4 |
高发活动状态 |
如厕、体位改变、行走时 |
5 |
高发地点 |
床旁、卫生间 |
6 |
高发年龄 |
65岁以上 |
7 |
高发评估结果 |
高危 |
四、防跌倒的措施
根据我院住院患者跌倒现状和危险因素的评估,按照评估要求、环境安全、相关用物、健康教育、管理规定五个方面制定我院跌倒干预的措施。
(一)评估要求
1.入院患者100%评估。
2.再次评估时机:评分45-60分,每周评估1次。评分≥61分每周评估二次。
3.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或使用了会导致跌倒的药物时需评估,患者发生跌倒时需评估。
4.出现单项高危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。
5.有跌倒史患者应关注跌倒发生时的原因。
(二)环境安全
1.禁止两人及以上躺卧同一病床。
2.床把手及时归位。
3.病房环境秉承无障碍理念,病房的物品固定位置,病室环境简洁,尽量减少可能影响患者活动的障碍物,保持各过道的通畅。
4.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需求调整病床适宜高度。
5.将患者常用的物品放在其方便取用的地方。
6.呼叫器放于床头易取处。
7.床、床头桌、仪器车等在静置状态时成锁定状态。
8.床旁有治疗仪器等设备时,仪器车规定摆放,电线固定在角落,避免患者行走时跨越电线等设备。
9.病区地面保持清洁、干燥,打扫卫生时地面湿滑应适时摆放警示标识。
10.卫生间是活动较为频繁也是容易受伤的地方,卫生间的地面应防滑,且保持干燥。
11.在过道、卫生间有防跌倒标识区域应保持局部照明及夜间光线充足。
(三)相关用物
1.将拐杖、助行器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。
2.病号服尽量宽松合身,裤脚长短适宜,发现病号服损坏等问题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更换。
3.患者应穿着防滑鞋,推荐纹路深的橡胶底和牛筋底,耐磨防滑效果较好。禁穿高跟鞋、鞋底过于柔软等穿着时易于滑倒的鞋。
(四)健康教育
1.入院时,护士介绍病区环境:如病房环境、病室布局、防跌倒设施的使用,以及发生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等。
2.根据跌倒评估表评估内容,针对性的给予预防指导。
3.长时间卧床及排便后体位改变是致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之一,应重点关注患者的体位转移护理。教育并确认患者能采用渐进式的下床方法,依照“三步曲”即床上坐30s,脚着地30s,然后站立30s后再行走。必要时采用日间演练的方法让患者练习起床,如厕等活动。
4.头晕症状患者应根据医嘱卧床休息,尽量减少下床活动包括床旁坐位休息。
5.向患者介绍会导致跌倒的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用药后的注意事项(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一般在服药后半小时起效),如患者服用致跌倒药物后动作宜缓慢,以预防跌倒的发生。
6.如厕时提倡、引导使用扶手。
7.带管路患者活动前需有护士确认管路固定良好方可下床活动。
8.避免睡前适度饮水以减少夜间起床次数。
9.自理能力轻度依赖及以上的患者,如厕、行走要有人陪护,晚上床旁尽量备小便器于伸手可取处。
10.有视、听感知障碍的患者在活动时应指导其佩戴眼镜、助听器设施。
11.指导患者正确选择及使用助行器,尽量使用合适长度、顶部面积较大的拐杖。
12.心理干预:多与患者交流,及时了解患者需求,缓解不良情绪。
13.对家属和看护人员:培训跌倒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,并能达成共识,取得配合。
14.对跌倒高风险患者应反复多次宣教,特别是在跌倒高发时段应重点提示。
15.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预防跌倒宣传效果
采用宣传单、手册、固定展板和宣传栏健康讲座或开发、制作图文并茂的折页、视频、公众号,根据不同节点制作跌倒评估篇、用药篇、高危情景篇等与患教PPT相结合的方式,提高患者知晓率并采取健康行动。
(五)管理规定
1.各级护理管理者应提高患者安全重视程度,明确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主体。
2.定期组织开展预防跌倒相关警示教育,提供护士跌倒防范意识。
3.护士应对健康教育的效果给予追踪评价,确保患者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体功能和活动能力,并采取正确的安全行为。
4.每名护士均应掌握对跌倒高危风险患者的识别及预防跌倒的措施,不达标者反复培训。
5.对高风险悬挂警示标识患者重点交班,做到人人知晓。
6.不断完善护士巡视具体内容。包括但不限于:
①对环境巡视,出现导致跌倒风险的环境因素及时干预,如地面湿滑及时通知保洁人员,并提醒患者绕路行走。
②巡视应主动为卧床患者给予床档保护。
③夜间巡视应主动询问未入睡患者需求,提醒并协助如厕。
7.对于身材瘦小有从床档缝隙间下床倾向的患者,做好风险评估并使用床档护栏带(参考血液肿瘤胸外科)。
本规定基于已发生跌倒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制定,各科室需根据专业特点及患者制定个性化措施,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跌倒的目的。
参考文献
1.国家卫生健康委.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[EB/OL].2011
2.国家卫生计生尾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.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.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6
3.王鹏等.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与跌倒的相关性[J].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.2019.18 (2):117-121
4.王玉梅等.老年人跌倒预防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及内容分析[J].中华护理杂志.2019.54(11):1729-1734
5.郭欣颖等.内科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[J].护理研究.2016.6(30):2132-2135
6.住院肿瘤患者跌倒伤害影响因素分析[J].中华肿瘤护理杂志.2019.26(5):341-344
7.冯志仙等.住院患者跌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.中华护理杂志.2013.48(4):323-327
8.邢伟等.142起住院病人跌倒事件伤害风险因素分析[J].全科护理.2017.15(11):1380-1382
9.王彦艳等.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[J].中国护理管理.2017.17(7):963-966
10.罗文等.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中的应用[J].护理实践与研究.2017.14(3):84-86
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护理部
2020年8月